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 >> 八面来风 >> 内容详情

八面来风

法治推动慈善精准扶贫——海安县慈善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6-10-24 17:10:51

    海安是一片充满爱心的热土。近几年来,海安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慈善文化传播广泛,慈善领域不断拓展,慈善工作成效明显,为社会弱势群体造福,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1998年12月,海安县成立慈善会,2010年12月,成立县慈善基金会。2013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海安慈善日”。海安慈善工作相对于周边县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在慈善会一班人具体有力的组织下,后起发力,开拓创新,使海安慈善事业步入了高效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县慈善会、慈善基金会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对照先进,寻找差距,立足海安实际,积极宣传慈善理念、弘扬慈善典型,动员社会各界慈善资源,组织开展慈善募捐和救助活动。建立了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的募捐机制,建立了规范化、多元化、精准化的救助机制。全县慈善事业呈现基金规模不断壮大,救助对象逐步增加,慈善工作全民参与,基层网络日趋完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的良好局面。

  县慈善会每年救助已从以前的每年几十万元扩大到千万元,2015年,全县募集善款1650万元,其中捐赠收入1100万元,基金增值收益550万元,救助支出1390万元,救助支出占上年捐赠收入的75%, 受惠受助人数7000多人。

  截至2015年底,县慈善基金会收入总额8559万元,其中捐赠收入5961万元,增值收益2390万元,省市慈善总会、县补助收入207万元,救助支出4086万元,一种长效的慈善互惠机制基本形成,为补充社会保障体系不足提供了有效保障。全县村居慈善工作站全部建成,共募集资金3300万元,一个覆盖全县城乡的慈善网络逐步形成,为基层快速实施及时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2014年,海安慈善会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突出贡献(组织)奖,2012、2015年分别获得江苏省“福彩杯”公益慈善宣传先进集体奖荣誉称号,2015年被江苏省民政厅评为4A级社会组织。

  二、主要做法

  1、挖掘资源,放大效应,善款规模逐年壮大。

  每年的5月12日是海安法定慈善日,借助这一平台,全县召开慈善大会,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捐款、献爱心,并对获得“海安慈善奖”的慈善明星企业、慈善诚信企业、慈善捐赠楷模、慈善行为楷模及优秀慈善项目进行表彰。慈善日活动期间,海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与县慈善会签订了慈善一日捐协议,承诺每年向县慈善基金会捐赠一天的利润,职工一天的工资。目前,全县已有1100多家企业与县慈善基金会签订了捐赠协议,这种“一次签订、长期有效、自愿捐赠、委托代收”的机制运行情况良好。县慈善会还积极发展冠名基金和定向募捐,全县已有11家企业和个人在设立冠名慈善基金,基金总额达1494万元。

  2、拓展项目,规范运行,发挥慈善救助作用。

  全县慈善募捐、实施救助统一由慈善会扎口管理,各区镇募集的慈善基金由各区镇使用,但纳入县慈善基会统一管理,由各镇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的救助项目。为了扩大救助范围,实施精准救助,县慈善会不断拓展救助项目,加强项目管理监督,确保联合救助精准规范实施,目前已联合县红十字会、总工会、妇联、残联、抗癌协会、见义勇为基金会、教育、卫生等16个部门和单位,实施27个救助项目,涵盖了助学、助医、助老、助困、助残、助孤、扶贫、公益等多方面。县慈善会还出台了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实施办法,对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监督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逐步提升项目救助的力度,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实际需求,结合善款的支持能力,逐年提升项目救助的力度。情暖学子、阳光之肾、百户爱心助困、千户阳光等慈善项目已成为影响力大的品牌项目。

  3、先行试点,全面铺开,建立基层慈善组织。

  2014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县慈善工作的意见》,县慈善会、县民政局出台意见,明确提出在镇、村居(社区)和企业、学校等一线建立基层慈善组织,进一步延伸慈善工作网络。同时明确其职能、领导体制、运作机制、工作机制、扶持激励机制等。2014年在李堡镇李灶村、中凌村先行试点,2015年全县全面推开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同年10月,南通市政府、市慈善总会在李堡镇召开现场推进会,肯定和推广经验做法。目前,海安239个村居慈善工作站已全部建成,2015年全县村居站共募得资金2700万元,村居民平均参与率达80%以上。

  4、注重宣传,树立典型,营造全民慈善氛围。

  坚持抓基础、育典型、扬正气、树新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抓好慈善内刊、慈善网和县两台一报“慈善之光”专栏等“五个平台”和宣传报道和慈善文工团演出“两支队伍”的建设。建成占地面积25亩的慈善文化广场,设百米慈善长廊、慈善名人榜、台历型功德碑等景点。通过这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慈大美的海安,处处充满慈善正能量。2012年九旬老夫妻孔锦文、王爱廉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设立“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农村特困家庭救急、贫困老人改善生活以及给贫困学子助学。2015年19岁的大学生王逸捐献造血干细胞,并配型成功,成为江苏省第457位、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在各基层工作站善款募集过程中,现场涌现出许多感人事情,有残疾人坐着轮椅来捐款的,也有低保户来捐款的,李堡镇陈庄村尿毒症患者徐福林捐了2000元,老党员吴新江一次性捐款4888元。有人劝他们:“你们自己这么困难,就不用捐了。”但他们却表示:“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收到别人的捐助,这次村里建工作站,一定要来献一份爱心。”

  三、思考启示

  1、领导重视支持是海安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人大和政府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推进慈善一日捐活动,时任县委书记单晓鸣专门在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强调活动的必要性,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在一日捐动员大会上,时任县长陆卫东亲自作报告。在推进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时,县委书记陆卫东两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县委、县政府还在2014年召开全县慈善大会,主要领导参加并讲话,同时表彰先进,有力地激发了全县社会各界投身于慈善事业的热情。县人大认真贯彻县委部署,主任会议听取汇报,深入开展调研,常委会会议审议作出了5月12日为海安慈善日的决定,主动将其转化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意志,此举也开创了全省先河。县人大主任孙进基认为:“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县级人大来说,人大的决定可以替代立法规范,成为最有约束力的地方决定。这个法定平台,为开展慈善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发动广泛参与是海安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源泉。海安通过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发动广泛参与,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慈善是大家自己的事,是人与人之间大爱的传递,从而营造“人人慈善”氛围。无论是企业家、党员干部、单位职工,还是农村普通百姓,甚至困难户,都积极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机制,实现了海安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的新格局。李堡镇党委书记郁江感触很深:家门口的“草根”慈善让困难群众的扶助更及时更到位。过去每年春节前总有不少困难户找到政府来要救济,去年全镇各村居建立了慈善工作站之后,这种现象基本没有了。

  3、加强自身建设是海安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生存之本。慈善组织是连结爱心人士与救助对象的桥梁,是党和政府联系困难群众的纽带。海安慈善组织要围绕提高社会公信力这一核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实现项目运作公开、财务管理公开、善款管理公开,规范运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进一步发展慈善工作队伍,吸引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慈善组织,不断增强慈善事业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县慈善会会长王秀和表示:几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内部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就是务必使整个慈善工作公开、公正、规范、阳光。

  四、工作建议

  1、以慈善法律法规为指导,依法开展慈善活动。

  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慈善的纲领性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已下发。这些法规的出台,将有效保护行使慈善和接受慈善的双方利益,让利益双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些法规既是今后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慈善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为更好的领悟法规精神,建议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慈善法》活动,精心组织培训,学好、用好《慈善法》。进一步大力营造氛围,弘扬慈善文化,加大表彰力度,凝聚慈善合力,做大做强慈善事业。人大常委会要加强执法检查,促进依法行善,规范、引领和推动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2、以依法规范管理为核心,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公益部门,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建议各级慈善组织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重点加强慈善工作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慈善资源使用最大化。逐步完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募捐和救助程序,加强慈善诚信建设,完善对慈善组织的财务监督和慈善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健全慈善信息披露等机制,坚持做到慈善信息及时公开、真实完整,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财务监督、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努力打造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慈善,切实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实施慈善精准扶贫。

  《慈善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可以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这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特别是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基层组织接地气,了解群众疾苦,实施扶贫有更精准、更快捷的优势。建议要把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制度建设、募集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资金、有制度、有管理”的“六有”标准,形成上下衔接、覆盖城乡、相互联动的慈善组织格局。总结以往经验,创新工作方式,营造浓烈氛围,统筹协调,凝聚合力,充分利用基层慈善组织的优势,做好调查研究,熟悉困难群众、弱势群众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群众的呼声,解难救急,实施更精准的扶贫。

  4、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促进慈善工作长效发展。

  慈善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慈善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改革,不断创新,做好发展规划,统筹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增强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坚持立足社会,深入搞好调查研究,适应困难群众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筹款模式,开辟新的筹款渠道,创新与国家精准扶贫接轨的救助方式,创新慈善基金运营增值的新路径,逐步建立慈善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慈善工作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印丽琳  马艺文)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46104号  苏公网安备32111202000229号
版权所有:镇江市丹徒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丹徒新城府前路1号办公楼3楼 邮编:202028
技术支持:鸿程信息